当前位置: 中国财经消费报 > 滚动 > 正文
首页

香港鼎益丰观察:经济“新常态”与文化“新业态”

时间:2022-07-19 17:09
分享到:

导读:21世纪前十年,中国文化产业以年均超过15%的增长速度快速发展,在拉动经济增长、优化产业结构、吸纳新增就业、改善居民消费结构、促进文化服务出口、增强国家“软实力”等方面贡献卓


21世纪前十年,中国文化产业以年均超过15%的增长速度快速发展,在拉动经济增长、优化产业结构、吸纳新增就业、改善居民消费结构、促进文化服务出口、增强国家“软实力”等方面贡献卓越,被公认为“朝阳产业”、“黄金产业”及未来的“支柱性产业”。正因如此,文化产业能否健康、快速、高效地运转在经济转型时期具有特殊的意义。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我国确定了“十三五”时期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五大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文化产业凭借其“谋创新”“善协调”“享绿色”“勇开放”“勤共享”的特点和独特优势,可谓最契合五大发展理念的产业领域之一,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起重要作用的内容产业。

香港鼎益丰国际表明,在当前中国经济面临一系列新矛盾和新问题的复杂环境下,文化产业发展也将迎来新机遇和新挑战,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下行压力较大的经济背景下,文化产业能够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根据国家统计局核算,2015年全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为27235亿元,比上年增长11%(未扣除价格因素),比同期GDP名义增速高4.6个百分点;占GDP的比重为3.97%,比上年提高0.16个百分点。与往年相比,产业规模持续快速扩大,文化服务业占比提高,规模以上文化企业营业收入快速增长,投资、消费、出口全面增长。有学者指出,当前文化产业发展处于由“起点模式”向“目标模式”的“过渡时期”,也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扩展期。

第二,文化产业在优化经济结构方面的作用更加凸显。当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步入迈克尔·波特(Michael E.Porter)所谓的“财富驱动”阶段时,文化、教育、智力的投入将大幅增加,第三产业和精神经济比重上升,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当前我国第三产业对GDP贡献已经超过第一、第二产业的总和,但与发达国家70%以上比重相比仍存在差距,这为文化产业继续发挥优化经济结构引擎作用释放了空间。

第三,文化产业逐步进入以市场为主导的方向发展。过去十年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红利”期,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成果显著。尤其是2014年密集出台了十多个文化产业相关扶持政策,其范围、数量、密集程度、扶持力度前所未有,为“十三五”时期文化产业发展方向奠定了基调。然而,随着文化产业由弱到强,政府大力简政放权,提倡自由发展,市场成为主导力量则是必然趋势。

第四,文化产业主体将进一步增强扩大,文化航母实力进一步提升,中小微文化企业活跃。在“双创”背景下,文化产业领域成为创新创业“热土”,“众筹”“众包”“众扶”“众创”等模式成为新亮点,生产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成为文化产业组织新特征。换言之,未来将是一个“赢家拿大头”的时代,而非赢家通吃。与过去重视“大创新”“硬创新”“集聚创新”相比,“微创新”“软创新”“分散创新”在新兴文化产业领域会更加活跃。  

第五,消费对文化产业增速的贡献率不断上升。由生存型向发展型消费升级、由物质型向服务型消费升级、由传统向新型消费升级是我国消费的发展趋势。目前我国文化消费还存在万亿元级的缺口,潜力有待进一步挖掘。在文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文化消费结构将不断得到优化,对拉动和繁荣文化市场产生重大影响。

第六,文化产业均衡发展,文化“走出去”呈现新格局。在国家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协同发展等战略和共建“一带一路”背景下,一个对内实现城乡、东西协调发展和对外互联互通、合作共赢的新空间战略布局将进一步缩小城乡、区域和国家之间的文化产业差距,从而实现协调、均衡、可持续发展。

由此可见,文化产业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有所作为,既是文化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国家“顶层设计”下的主动探索,反映了政府政策驱动与市场需求导向的双重结合。但是,从过去十多年文化产业发展轨迹来看,传统思维和模式下的文化产业后继乏力、动力不足,传统文化行业如图书、报刊、音乐唱片、广播电视、印刷广告等逐渐遭到市场淘汰,同时受到体制机制的约束,产值增长难以为继。而以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为引领的新兴文化产业大多是市场激烈竞争下的产物,对消费者需求变化反应敏捷,能够根据市场变化迅速调整自己的经营策略和经营方式,获得高速增长。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6年上半年我国新兴文化产业在产业规模、增长速度和产值贡献等方面均远超传统文化产业,是激发文化创新发展的“强引擎”,尤其是以“互联网+”为主要形式的文化信息传输服务业和文化休闲娱乐服务业发展最为迅猛,分别增长了29.7%和19.8%,有力地拉动了文化产业快速增长。因此,文化产业内部结构的持续调整优化势在必行,不仅要进一步加强融合,促进传统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更要利用新技术、新模式不断创新文化业态,通过培育更多的创新型新兴业态来取代实体型传统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从而释放新的活力,促进文化产业业态向更高端、分工更精细、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进。


来源: 责任编辑:
免责声明:
  • 注明“来源:中国财经消费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财经消费报,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财经消费报";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香港鼎益丰观察:经济“新常态”与文化“新业态”

导读:21世纪前十年,中国文化产业以年均超过15%的增长速度快速发展,在拉动经济增长、优化产业结构、吸纳新增就业、改善居民消费结构、促进文化服务出口、增强国家“软实力”等方面贡献卓


21世纪前十年,中国文化产业以年均超过15%的增长速度快速发展,在拉动经济增长、优化产业结构、吸纳新增就业、改善居民消费结构、促进文化服务出口、增强国家“软实力”等方面贡献卓越,被公认为“朝阳产业”、“黄金产业”及未来的“支柱性产业”。正因如此,文化产业能否健康、快速、高效地运转在经济转型时期具有特殊的意义。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我国确定了“十三五”时期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五大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文化产业凭借其“谋创新”“善协调”“享绿色”“勇开放”“勤共享”的特点和独特优势,可谓最契合五大发展理念的产业领域之一,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起重要作用的内容产业。

香港鼎益丰国际表明,在当前中国经济面临一系列新矛盾和新问题的复杂环境下,文化产业发展也将迎来新机遇和新挑战,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下行压力较大的经济背景下,文化产业能够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根据国家统计局核算,2015年全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为27235亿元,比上年增长11%(未扣除价格因素),比同期GDP名义增速高4.6个百分点;占GDP的比重为3.97%,比上年提高0.16个百分点。与往年相比,产业规模持续快速扩大,文化服务业占比提高,规模以上文化企业营业收入快速增长,投资、消费、出口全面增长。有学者指出,当前文化产业发展处于由“起点模式”向“目标模式”的“过渡时期”,也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扩展期。

第二,文化产业在优化经济结构方面的作用更加凸显。当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步入迈克尔·波特(Michael E.Porter)所谓的“财富驱动”阶段时,文化、教育、智力的投入将大幅增加,第三产业和精神经济比重上升,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当前我国第三产业对GDP贡献已经超过第一、第二产业的总和,但与发达国家70%以上比重相比仍存在差距,这为文化产业继续发挥优化经济结构引擎作用释放了空间。

第三,文化产业逐步进入以市场为主导的方向发展。过去十年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红利”期,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成果显著。尤其是2014年密集出台了十多个文化产业相关扶持政策,其范围、数量、密集程度、扶持力度前所未有,为“十三五”时期文化产业发展方向奠定了基调。然而,随着文化产业由弱到强,政府大力简政放权,提倡自由发展,市场成为主导力量则是必然趋势。

第四,文化产业主体将进一步增强扩大,文化航母实力进一步提升,中小微文化企业活跃。在“双创”背景下,文化产业领域成为创新创业“热土”,“众筹”“众包”“众扶”“众创”等模式成为新亮点,生产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成为文化产业组织新特征。换言之,未来将是一个“赢家拿大头”的时代,而非赢家通吃。与过去重视“大创新”“硬创新”“集聚创新”相比,“微创新”“软创新”“分散创新”在新兴文化产业领域会更加活跃。  

第五,消费对文化产业增速的贡献率不断上升。由生存型向发展型消费升级、由物质型向服务型消费升级、由传统向新型消费升级是我国消费的发展趋势。目前我国文化消费还存在万亿元级的缺口,潜力有待进一步挖掘。在文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文化消费结构将不断得到优化,对拉动和繁荣文化市场产生重大影响。

第六,文化产业均衡发展,文化“走出去”呈现新格局。在国家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协同发展等战略和共建“一带一路”背景下,一个对内实现城乡、东西协调发展和对外互联互通、合作共赢的新空间战略布局将进一步缩小城乡、区域和国家之间的文化产业差距,从而实现协调、均衡、可持续发展。

由此可见,文化产业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有所作为,既是文化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国家“顶层设计”下的主动探索,反映了政府政策驱动与市场需求导向的双重结合。但是,从过去十多年文化产业发展轨迹来看,传统思维和模式下的文化产业后继乏力、动力不足,传统文化行业如图书、报刊、音乐唱片、广播电视、印刷广告等逐渐遭到市场淘汰,同时受到体制机制的约束,产值增长难以为继。而以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为引领的新兴文化产业大多是市场激烈竞争下的产物,对消费者需求变化反应敏捷,能够根据市场变化迅速调整自己的经营策略和经营方式,获得高速增长。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6年上半年我国新兴文化产业在产业规模、增长速度和产值贡献等方面均远超传统文化产业,是激发文化创新发展的“强引擎”,尤其是以“互联网+”为主要形式的文化信息传输服务业和文化休闲娱乐服务业发展最为迅猛,分别增长了29.7%和19.8%,有力地拉动了文化产业快速增长。因此,文化产业内部结构的持续调整优化势在必行,不仅要进一步加强融合,促进传统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更要利用新技术、新模式不断创新文化业态,通过培育更多的创新型新兴业态来取代实体型传统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从而释放新的活力,促进文化产业业态向更高端、分工更精细、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进。


标签: [责任编辑]:
免责声明:
  • 注明“来源:中国财经消费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财经消费报,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财经消费报";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