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国财经消费报 > 滚动 > 正文
首页

7分钟理财罗元裳2022新年演讲《挺大的小事》全文——关乎你收益的,没有小事

时间:2022-01-11 15:05
分享到:

导读:2021年12月28日,7分钟理财创始人兼CEO罗元裳的首场新年演讲——《理财,挺大的小事》如期举行。本次演讲联合新浪财经共同出品,并邀请了30位知名基金经理,通过线上形式,在新浪财经、

2021年12月28日,7分钟理财创始人兼CEO罗元裳的首场新年演讲——《理财,挺大的小事》如期举行。

企业微信截图_16418047573072.png

本次演讲联合新浪财经共同出品,并邀请了30位知名基金经理,通过线上形式,在新浪财经、新浪微博、微信视频号等多平台同步直播,获得超千万的曝光。

企业微信截图_16418047886056.png

作为7分钟理财的创始人兼CEO,罗元裳把她17年的行业经验,以及辅导用户理财方法的6年经历,过程中的发现和感悟,都浓缩到了那晚的演讲直播,比如:

目前提升理财收益的关键是哪4点?

假如2022行情没有那么好,我们应该如何应对?

等等。

如果你错过了当晚的直播,小编这里整理了演讲全文,分享给大家。

以下是罗元裳2022新年演讲《挺大的小事》演讲全文:

企业微信截图_1641804799541.png

大家好,我是罗元裳

之前都是著名经济学家讲宏观,

财经专家讲趋势,

基金公司讲机会。

但是在个人理财领域,这个和每个人利益都息息相关的话题,却很少有人认真讲过。

企业微信截图_16418048117965.png

今夜我不关心世界,只关心你。

我的演讲主题是《理财,挺大的小事》。

大和小本来就是哲学的问题,

到底多大才算大?“过去十年投资什么最好”够大吗?

到底多小才算小?2022年不能有固定收益产品了,够小吗?

未来会有金融危机吗?是大事。

但危机和个人理财收益的关系是小事。

正是这些无数个小,组成了我17年的分分秒秒~~~

企业微信截图_16418048242576.png

我说过:理财是世界最公平的权利。

因为它不需要学历、背景、财富、地位,只要你有10块钱就可以开始。

企业微信截图_16418048381936.png

你看像我们的用户大果,私营业主,月收入大概1.7万,理财收益31.2万。

企业微信截图_16418048484630.png

特特是一位航天工作者,月薪1.5万,已经获得13万收益。

连旭是一个公务员,他们全家都特别喜欢理财,月薪4000,理财收益已经11万。

开心是一位退休的高级工程师,退休工资4900块钱,她退休生活非常开心,因为理财收益已经获得29.1万回报。

这位白领叫大燕,月薪5000,理财收益4万块。

在我看来,理财面前没有男人和女人,更没有穷人和富人,只有理性的人和非理性的人。

有的人在工作中超级理性,但他在理财中却超级冲动。

中午点外卖想吃什么,是大肘子还是炸薯条,会想30分钟,但是在选基金的时候,只花3分钟就草草了了。

我看到很多人因为靠理财这个天使,变得越来越有钱,买车换房;

也看到了很多人因为不懂理财,被魔鬼吃掉全部家当。

在我眼中,理财一半是魔鬼,一半是天使。

我清晰得记得在我《7分钟理财》这本书里,我写的第一个故事,是在我职业生涯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一件事。

那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那一年,市场下跌非常多,有的产品甚至跌幅高达80%,有一天下午,有一位母亲带着孩子一定要找支行行长,她对我说:“你虽然不认识我,但现在我要把孩子交给你,我要去寻短见。”

后来我了解到孩子的爸爸因公牺牲了,这位母亲想用抚恤金给先天智障的孩子理财,希望给他未来更好的生活,但是她的理财竟亏了一半!

当她拿各种证明向我哭诉的时候,孩子十几岁天真的眼睛不知道发生了什么,看向我,我心里难受极了,我特别想帮助她们。

我去看银行录像,听录音,想看看到底是哪里出现了问题。

最后却发现银行流程没有任何问题。

我问这位母亲:“你为什么拿这么重要的钱去做高风险的投资?”

她说:“我看合同中好像写着一个24%的收益率,我以为是固定的,现在才知道可能会亏一半。”

我说:“你为什么不看风险提示呀?”

她说:“我以为那就是吓唬人的,就是个形式而已。”

确实,大部分的投资者在金融面前,是无助的。

我看过太多幸福和悲伤的案例。

我坚信幸福是可以复制的,不幸也是可以避免的。

我怎么做可以让大家离幸福更近一点。

曾经我以为大家是因为不懂,所以才会盲目踩坑,只要我教给大家正确方法就能解决所有问题。

但是当我创业6年来和我的团队在实操中,服务了上万用户后,我才悟到,不正确的方法,原来只是阻碍我们收益的“冰山一角”。

而在神秘的冰山之下,是你不容易看到但是更严重的问题,那就是错误的认知和心理偏误。

我们曾经听到的,未必是理财的真相。

就如同现在很多的财商教育,知识和方法良莠不齐。

今天我就想把我17年的经验和思考分享给每一个想靠自己努力而变得更有钱的人。

来!现在让我们一起去寻找答案!

一、易得性偏误

如果我问你,过去十年投资什么最好?

买房这几乎是所有人的共识。

网上热门帖子就说:假如你中了1000万,你会怎么花?

大家都异口同声表示买房!

就像我同事小孙跟我讲,她家里就吃到了买房的红利,她爸爸几年前买了很多套房子,所以家庭生活越过越好。

我们身边无数人都是因为持有了固定资产,这几年增值不少,有了财富积累。

但是买房真的是过去10年唯一最好的理财方式吗?

我们公司算法部的潘珂带领她的团队做了一个大数据统计。

深圳房价从2011年初到2020年末,这10年间到底涨了多少?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最新数据,我们看到它的房产收益率涨了200%,我们如果10年前买了一套500万的房子,现在增值了1000万,价值1500万了,好厉害的增长曲线。

中国的偏股型基金过去10年累计收益涨幅如何?答案是171%的收益率。

买基金竟然和买房一样挣钱吗?

其实还不止如此,如果在10年前,我们买了一个中上等的基金,就用排名在20%左右的基金举例去看它过去10年的累计回报,发现收益是246%,收益曲线比深圳的房价还厉害!假如那个时候500万买的是基金,现在就值1730万了。

这个事实相信大多数人不知道。因为真实淹没在你容易得到的信息里了。

在理财上,大家也特别容易犯这样的错误,判断一件事情,往往依靠头脑中讲一个的记忆信息做决策。

这就是行为金融学经典理论——易得性偏误,是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提出的。

他发现我们生活中大量得到的信息会影响我们做出正确的判断。因为这些信息并不是完全准确,有时有用,有时可能会导致你判断失误。

我们一定不要在记忆中搁浅真相。

你看电影、电视都在渲染谁炒股失败了跳楼了;谁理财赔了30万,倾家荡产了。

在我们的亲朋好友中也一定有理财失败的人,他们口中说的都是:理财风险很大,那是个赌博,你不小心就会当韭菜被人割掉,你不理财,财也不会离开你。

就像一个用户跟我讲,他通过科学理财获得了一些回报,好心分享给同事,但是却换来的是讽刺和很多负面的信息。他不想争辩了,自己安静理财,过段时间同事问他你收益怎么样了?他怕解释起来麻烦,就说没挣多少,其实他已经挣了十几万了。

在日常生活中是不是也这样?其实当我们遇到客观的新信息的时候,只要和我们记忆中的不一样,我们就不愿意接受它。这就是易得性偏误在作怪。

现在不是探讨买房好,还是买基金好,而是探讨我们为何离真相很远。

我给你们看一件事情,你们觉得有没有道理?假如你今天买了房,你一个月会卖吗,一定不会的,因为买卖房子手续费太高了,而且交易时间又长,我们认为未来房子还会涨,一般会持有个三五年以上才会考虑卖出,所以我们去形容房产投资的时候,一般用的都是长期收益,但是买基金的手续费和买房相比那就低太多了。

我们动动手点点屏幕就可以完成基金操作,几乎很少有人持有一个金融产品能长达5年以上,所以我们去形容金融产品收益的时候,往往前面加的都是“短期收益”。

你看比较周期的不同,基金就这样被时间打败了。

再看一个事儿,我们买房会拿家里的钱一次性的投入,几年后我们会跟朋友说我买那套房升值了几十万几百万了;

但如果买金融产品,我们一般会拿家里总资产的10%~20%去投资,就算它的涨势比房产还凶猛,我们跟别人聊起来的时候无非也就是涨了几万、十几万。

买房的大投入和买基金的小投入对比,基金这一次又被数量差打败了。

分析行为金融学不是为了证明买房不好,买房挺好的,而是为了打破我们习以为常的认知,扩充视野,帮助我们跨过挡在收益面前的第一道门槛——易得性偏误。

我是80后,2005年大学毕业,在那个时候买了一套小房子,然后这个小房子变成了中房子,到现在变成了大房子,我很幸运享受到了红利。

可今天的房价对90后、00后来说确实是很大的挑战。不过面对挑战,我们可以曲线解决,幸福不是只有买房一条路。

我曾经拍过一个视频,想告诉大家客观金融数据,有人diss我说:“巴菲特2020年收益2.4%,你能比巴菲特还厉害吗?”

我给你看一个数据:

美国2005年到2020年偏股型基金的长期来看每年的回报是多少?算下来之后是每年9.54%的收益率。同样的16年,中国的偏股型基金的平均收益是多少?16.66%,平均回报比美国的基金高一倍。

不是我比巴菲特厉害,而是中国基金收益厉害。

在中国做理财真的很幸福,这得益于中国经济的发展速度,未来10年,我们一起努力还是会领先全球。

你看,在很多人的眼里只有巴菲特的故事,这就是因为易得性偏误在作怪。

现在让我们放下偏误,来看一个热门问题的答案,未来除了房产还能投资点什么?

当任何一个人问我这个问题的时候,我都会把常见的理财写下来,比如说国债、可转债、银行理财、黄金、基金、房产,再把他们过去5年的收益和风险都列下来,只要我们能客观分析,每个人都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资产配置方式。

富国基金的王乐乐基金经理就跟我说过:

财富增值是投资者追求的目标,知识就是加速器。

具体方法不是重点,因为有更重要的大家还记得这个冰山图吗?要让冰山融化,我们就要把心里的偏误放下来打开认知,理财方法,我们自然就可以掌握到。

二、框架依赖

我再给你们讲第二个故事,这是2018年1月份大家还记得发生了什么吗?在1月底的时候,市场在10天内出现了8次下跌,而且跌幅还蛮大的。

有一个懂一些理财知识的用户,他觉得机会出现了,准备定投基金,他在操作的时候被一种叫智慧定投的方式所吸引。

上面的宣传语写的是黑科技一键帮,它做到低位多投高位少投,而且看历史收益率要比普通的定投高很多,这种省心的做法非常符合他的预期。

而且他当时还颇有眼光的选择了白酒基金果断定投。

市场的下跌并没有停止,全年的跌幅有30%,但是他一点都不害怕,因为他觉得有智慧定投可以帮他越跌买越多,等未来市场要是反弹起来一定就能大赚一笔。

如他所愿市场反弹很快,2019年大涨,朋友们开始晒收益,他也想炫耀一下之前的英明决策,打开手机看到收益率这一栏88%就是他想要的,但是当他看到收益的时候,怎么只有3977元,难道是少了一个0吗?

他后来找到我们,想让我们帮他分析一下为什么会这样?其实智慧定投写得非常清楚,他当时是做的每周扣款一次,每次扣款500元,他的投资大约不到两年,一年是52周,所以他一共是99次的定投扣款窗口,虽然他的账户有充足的资金,但是智慧定投只帮他成功扣款了9次。

因为规则是只有在白酒基金的估值水平跌到一定程度的低位才会扣款,如果处在中高位就不扣款,所以系统只扣款了9次,一共4500块,这几次确实都买在了低点上,所以收益率非常高,有88%,但是自己赚到的钱绝对收益只有3977元。

他跟我们聊这件事情的时候,最郁闷的就在于如果他是做的普通定投,收益要高好多,本来以为自己这次忍受了下跌的痛苦,迎来了一波先跌再涨的反弹行情,能大赚一笔,最后却发现是自己自作多情,白忙活了一场。

我们用普通定投帮他做了一个测算,同样的扣款时间、扣款金额、扣款方式,唯独不同的是无论上涨还是下跌都正常买入。当然这样做成本是不一样的,所以普通定投的收益率并没有智慧定投高,只有35.94%,你猜用户赚了多少钱?

17790元,远远高于3977元的收益。因为扣款次数多,投资的钱多了。

为什么我们这位用户朋友明明懂理财知识,可他的选择却和他想要的不一样呢?

他说就是因为当时看到这个宣传语,太好听了。

白酒基金,测算过去3年,智慧定投比普通定投收益高206%,数据是真实的。

只不过如果我把宣传语背后的数据全部给你展开,看看你会做出怎样的选择。

我们还是看白酒基金设置双周扣款一次,每次买1000块,去看过去三年智慧定投和普通定投的收益情况,按照智慧定投的低估值定投法,过往三年,白酒基金的估值仍然处在中高位置,不太符合扣款条件,所以仅会有一次扣款成功买了1000块,有289%的收益率产生收益2890元。

对比一下普通定投,过去三年每双周无论上涨和下跌都买1000块,这样一共买了79次,79000块,产生了81.78%的收益率,自己获得的收益有64602元。

你看确实智慧定投比普通定投的收益率要高200%多,平台展示的数据是正确的。

但是如果我们眼中只看到了收益率,我想谁都会心动,要是不选择智慧定投,那感觉都是错过了一个亿。

但当我给你展示了全面背后的全貌后,你发现普通定投的收益却高6万块钱,你看到的可能只是别人想让你看到的。

这里我并不是想说智慧定投不好,它有适合的人群,比如适合风险承受能力比较低的人,其实任何投资工具都有适合的人、适合的场景,重要的是我们如何做出适合自己的选择。

申万基金的龚丽丽基金经理跟我说过:

投资最基本的是对自己需求的认知,只有这个认知非常深刻之后,再去选择合适自己的工具和产品,才能获得更好的回报。

刚才我讲的这个故事,就是另外一个最影响收益的认知偏差,著名的框架依赖效应,同一件事,因为受表达不同,或者视觉感知的影响,而导致做出不适合自己的决策。

有的用户就会在看某种产品或者理财方式的介绍时候,看大概,只了解框架,只听一听别人怎么说,根本就没去看细节,就草率做判断。

就像富荣基金的郎骋成基金经理说:

人永远不可能赚到认知以外的钱,

靠幸运赚来的钱也会靠实力亏回去。

大家很容易陷入到追逐热点的漩涡中,

经常是一顿操作猛如虎,回头一看白辛苦。

所以我们不能光听别人怎么说,一定要自己认真思考。

现在让我们来看两张桌子,看一看他们的长宽比是如何的,是不是A的这张桌子大约长宽比是5:1,B的这张桌子似乎更方一点?

其实我们的眼睛具有欺骗性,这两张桌子的长宽比是一模一样的,如果你不信就拿出尺子量一量,

我们要用理性去认识问题,而不要用感性去解读问题,防止我们被框架依赖影响的最好方式就是能量就量,能测就测,理财根本就没有捷径可走。

现在让我们放下框架依赖的影响,去寻找一个热门问题的答案。

2022年银行理财不能再有固定收益的产品了,新规让固收成为历史,银行理财必须变成净值型,净值型就是收益必须随市场的波动而波动,不能再有固定不变的收益产品了,大家就很焦虑,以后该买什么,其实固收是可以被替代的。

低风险理财产品除了固收,其实还有很多其他选择。

有的甚至长期收益还要更高一点,但是我们并没有做出那样的选择,是为什么?因为我们容易被感性所左右,被道听途说的高风险影响了我们对真实风险的认识。

我们做理财就一定要预防被这些信息给框了。

鹏扬基金的王华基金经理跟我说:

如果你不重视理财,付出的代价,可能会远远超出你的想象。

克服框架依赖,理性分析、客观对比,就可以在理财上做出更明智的选择。

尼古拉斯——周金涛说过,人生60年黄金期,每个人至少有3次机会,让你变成中产。

但很多人会错过机会,问题就出在框架依赖上。

三、大长腿效应

我现在给你讲第三个特别有意思的故事,我们有一个用户叫赖皮马,投资理财已经有10年经验了,按说收益应该是不错的。

他的账户曾经拥有超过100只基金,但是这些年收益一直不理想,没赚什么大钱,他找到我们,想让我们帮他解决一些问题,我问他你干嘛买这么多基金?

他解释说他之前就把自己的基金跟别人的基金比,只要收益不如别人涨的多,或者短期比别人亏的多一点的时候,他就特别的着急动摇,就也想把别人那一只也收入囊中。

另外,银行客户经理也总和他说,又出了一支爆款基金,他怕错过,也买了进来。

所以他陆陆续续买了惊人的超100支基金,当时他不以为然,因为他参加过一次基金公司组织的线下活动,听说还有人买300只基金。

几年下来,他发现自己就是在追各种短期涨的好的基金,买的太多了,还调侃自己买了一个大盘,但可惜就是收益不好。

我和他讲要做个演讲,把他的故事分享出来,他说好,可以把他当做反面典型案例告诉大家,不要在理财上像他一样做海王。

他反思的时候跟我讲,在认知上以前十年犯了最大的三个错误,一是以为自己的收益只能靠基金的上涨获得;二是只看过去一年收益的排名买基金;三是之前把理财方法想的太简单了,只会定投。

赖皮马是非常典型的一类用户,他具备了理财上的基本常识,K线图,最大回撤,夏普比率,对他来说如数家珍,但他并不具备对理财的理性认知,更没有体系,无法在实际操作中灵活运用这些常识,也不可能有更高的收益。

但后来,和我们学习后,当他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后,从三方面进行了调整,一是减掉类似基金,同类里面找好的;二是通过单笔,定投,调节买入速度,优化买入方法;三是除了把不好的产品做止损外,更学会了,收益好的卖出止盈。

他最近跟我分享,他已经在思考是不是买跌的多的,也许未来自己收益更高。和之前的思维方式,有了180度大转弯。从关注产品收益,到更专注自己的收益。

经过辅导,海王上岸了,他已经盈利了50万。

上投摩根的基金经理倪权生跟我说:

投资行为本身没有对错,投资行为的结果却有好坏之分。成功的投资往往是逆人性的,倪权生做了三个总结,三个减分项分别是频繁买卖、跟风追涨、过早止盈止损,也有三个加分项分别是定投、长期持有以及更长的投资年限和经验。

似乎收益不好,表面看起来是方法错误,其实行为金融学家早就研究过,是心理作用导致的行为偏差。

现在我说下面三种情况,看看是否也在你身上发生过。

典型的,比如处置效应,当你面对亏钱和赚钱的产品,你会倾向卖出哪个?金融学家研究显示,大部分人会卖赚钱的、收益好的那一个,留亏钱差的那个,大家想想,如果长期这么做,最后,你手里只会剩下一把烂牌。

第二个行为偏差是过度交易,1998年金融学家奥迪恩就研究78000个账户,发现过度频繁交易,只会让投资者收益更低。我就拿跳槽举个例子,跳槽是为了获得更好的待遇,但是频繁跳槽,从长期工资待遇看,大概率要比专一在一家公司干更长时间来说,实际收入更低。

第三个可能大家听说过叫羊群效应,指的就是我们的理财行为特别容易受到周围人的影响,跟风投资。比如一个基金最近涨的特别好,大家都想去追它,其实这个时候特别容易买在短期的高点上。

这张图就看得非常明显,在顶上买了1万多亿,但跌下来后,赎回了一半,不管是追涨还是杀跌,都是羊群效应在作怪。

发现没,这3种导致你收益不好的行为,都具有一个共同特征。

我们都是为追求更高收益,而做出的本能选择,没有深入思考,去发现其他更有效、更优的方法。

我给导致这类行为的心理现象,起了个名字,叫大长腿效应。

大家觉得这个名字听起来有点奇怪,其实灵感来自我在上瑜伽课的时候,有一门课叫做大长腿课。

这个课是为了满足女孩们的心愿,让自己的腿显得长,但方法不是靠整形手术中的敲断小腿,重新接骨,而是教你提臀,让胯部线条上移,通过这样的方法,让腿看起来变长。

大长腿效应告诉我们:解决问题不能只凭第一反应,直线思维,只要通过分析,你一定可以找到更优的绕过困难的曲线解决方法。

现在看看大长腿效应在真实理财中是怎么体现的。

在很多人认知里,就常常听到过这句话,如果买的基金产品都没有涨到10%,你怎么可能有10%的收益。

看这么一条有价值的曲线,基金点对点没有涨,而且亏了5%,但是用了一些理财方法买这个基金的用户,有了13.76%的回报。

方法就是定投和低位补仓,通过摊低成本来获得收益。

看,大家最本能的反应是,自己的收益只能靠产品上涨获得,其实通过拉低成本也同样可获得不错的收益,这就是大长腿效应最好的体现。

我们再来看第二个例子,其实我们日常理财中会经常遇到这种情况,在选产品的时候,一部分产品已经短期涨的很多,大家担心买高点,但剩下的产品短期表现又不好,甚至还是下跌的。

其实只要认真分析就能找到机会,让我们来看看真实的案例。

蓝色和橘黄色代表两个基金产品,蓝色的产品买了之后就下跌,橘黄色的产品是逐步上涨的,你看它们其实点对点大约都涨了20%多,两个产品的收益几乎很相近,但是通过定投收益却不同,定投先跌后涨的蓝色产品,要比定投持续上涨的橘黄色产品的收益率要高20%。

只要明白大长腿效应,任何时期都能找到机会。

我们有时总觉得自己的基金不能立刻上涨,就是废柴产品,似乎谁涨得快谁的账户收益就高,但事实并非如此。

懂了大长腿效应,就能帮助我们理解,过去10年,为什么基金赚钱,但很多基民却没赚到。

创业6年来,一直在解决,怎么让用户获得好收益这件事。

看看这张图是2010年到2012年产品走势图,市场持续下跌,用任何方法都很难赚钱。

但是如果能克服羊群效应,坚持对的方法,走过这3年,你就能看到,后来高高拉起的收益曲线。

如果用数据来描述这条曲线,这5年,获得了平均年化15%的回报,这个收益非常好的了,资产已经翻一倍了。

但实际中,有90%的基民并没赚到那么好的收益,因为,在每一个阶段性的弧线中,很多人都无法忍受下跌对自己心理的冲击、无法克服羊群效应的从众心理,宁愿选择亏着出局。

更可惜的是,有不少人已经忍到回本了,因为没有理性的分析,科学的方法,不敢期待更高的收益,害怕又亏回去。

但是当你拉长时间去看,从2004年到2021年的产品走势图,它是有规律的,这一个一个弧线,就是一个个完美的微笑曲线。所以,一回本就卖出,真的是完美的错过接下来的上涨。

我和我的团队结合中国市场,统计从2001年到2020年真实的市场涨跌情况,分析研究后,选出了47种非常有效的方法,得出一个结论:

只要方法对,再加上正确的心理认知,每个人都有机会赚到平均年化10%的回报。

泰达宏利基金公司的刘欣基金经理跟我说:

理财是通过投入合理的金额,承担合理的的波动,持有合理的时间,获取合理的收益,而不是扰乱我们的生活。

所以我们就更要克服心理的偏误,改变认知、学会方法、克服心理偏误,你就可以学会在曲线上跳舞,获得好的收益。

点与点最美的不是直线,而是有价值的曲线。

四、关于2022

很多人非常关心2022年会怎么样?

近几年,很多经济学家,或者意见领袖,每到年末都对下一年进行预测,我们经常听到:资本寒冬,明年有可能出现一定的危机。

我们有一个女用户,她理财1年,学习了一些原理,赚到了一些收益,想把更多钱拿来做理财基金。但他老公说:“那些钱,还不如放宝宝里,这样既能每天看到收益还稳定,理财能赚多少钱啊,万一亏了呢?而且我经常听别人说,好像金融危机要来了,咱们把那些理财都赎回来。”

我想关于明年的经济走势,是每一个理财者当下最关心的问题。

2022可能有点~~~我想了很久,感觉很难能用一个词准确的描述。所以我就想到了——猫,因为它既可爱,又高冷,还神秘。

我今天不想分析或预测,我只想跟大家分享一些数据,金融风险对我们个人理财到底有什么影响。

我调研了100个人,大部分都会不假思索说“经济不好,市场可能是下跌的,理财产品也会亏很多,个人理财收益可能不太好”。这是大多数人的本能反应。

要认清危机和个人收益的关系,我们先看这四个关键词:经济增速、市场涨跌、理财产品盈亏、个人收益。

首先,经济不好,市场就一定不好吗?

为了方便大家理解,我用定量的方法展示一些客观数据。

我用大家最熟悉的GDP来说吧,如果上一年的GDP增长率是6%。如果下一年度增长率下降到3%,大家都觉得是非常糟糕的一件事情,以为是经济倒推,其实只是发展速度慢了一点而已,但还是向前在发展的。就好比跑步来打个比方,无论配速是6,还是配速3,毫无疑问,它始终在前进。

也就是说,不管GDP增长百分之几,经济都是在发展的。只不过增长的速度,有快,有慢。一个100万亿经济体量的国家和50万亿的国家相比,体量越大的GDP增长率越难。

我们来看一个美国的百年GDP数据,它也是从一个小的经济体变成了如今的庞然大物,GDP的增速从之前的10%、20%下降到最近这几年平稳在2~3%之间,甚至有些年份还出现了下跌,就是经济倒退往回跑了。

那市场表现如何呢?我们就用美国标准普尔500指数来代表。

在1982年和2009年,美国GDP出现了负值,分别是-1.8%和-2.6%,但这两年市场都是上涨的,标准普尔500指数分别上涨了14.76%和23.45%。

离我们最近的2020年,美国的GDP,又一次出现了负增长-3.4%,是近几年数据最差的。但是当年标准普尔500指数的收益率是16.26%。

那中国的情况如何呢?

2020年,当时外媒说“中国全年GDP增速只有2.3%,创40年最低。”

2019年度GDP增速还是6%,2020年降到了2.3%,大家都说经济太差了。

但是,你们知道吗?2020年股票市场上涨了13.87%,当年偏股型基金的平均收益上涨55.91%。

即使2020年中国全年GDP增长2.3%,但是它仍然是全球唯一一个经济正增长的大型经济体,所以全球的钱都愿意到中国来投资,我们市场涨幅不错。

这些数据告诉我们什么?并不是说经济增速变慢就代表的市场一定不涨,未来不能理财。

经济好坏和市场涨跌,不是等号关系。

下面我们来看四个关键词中的第二组,市场涨跌和产品盈亏的关系。

很多人都说市场不好,产品怎么能赚得了钱呢?即便是有机会赚到,普通人也不具备那样的专业能力。

这是绝对正确的吗?

2004年以来的17年中,中国的股票市场,就用大家比较熟悉的上证指数,也就是大家常说的大盘来代表,有8年是下跌的,那理财产品中和股市最密切的偏股基金也下跌吗?

实际情况是,8年中有4年偏股基金竟然逆势上涨,意不意外?

为什么会出现理财产品比市场好的现象呢?

因为,金融产品经理的工作就是帮大家挑更好的资产来做投资,这是他们的本职,所以在他们管理下的偏股基金,大部分年份都是要比市场跑得好的,不是跌的少一点,就是涨的多一点。

这17年来,代表市场的上证指数,涨了多少呢?

其实涨得不太多,这十七年平均下来每年涨了5%

那偏股型基金的平均收益是多少呢?

平均每年15.62%。

换句话说,这十七年来市场指数涨了一倍,而金融产品收益涨了十倍。

所以,市场涨跌与产品盈亏也不是等号关系。

好,那我们再来看 最后一组关系,大家最关心的理财产品盈亏与个人收益的关系。

刚刚在讲大长腿效应时,已经说过,个人收益不完全等于产品盈亏,理财产品赚了你会赚钱,但并不是说,产品没赚,你一定赚不到。只要掌握方法,克服我们前面说到的心理影响,你大概率仍然可以赚到钱。

可见,在四个关键字之间,它们之间都不是必然的因果关系。

但是为什么很多理财的人感觉却相反,觉得自己亏多赚少。

原因很简单,大部分人都容易追涨,容易买到短期高点,这样的话我们就必须不得不忍受更长时间的亏损才能获得收益。

最近,很多人都问我:“明年有没有金融危机,如果有,该怎么理财?”

到目前为止,金融危机会跌多少,在全世界没有统一的定义。如果我们按照大部分人的普遍共识,只要市场下跌超过30%是算金融危机,那让我们来看看,买在最高点的人后来都怎么样了?

你们看到了这张图是从2000年以来,市场每一次下跌30%,我们都做了标记:

2001年,跌41%。

2004年,跌了43%

2007年10月,大家都知道的全球金融风暴,到2008年11月,跌72%

2009年8月后,跌了31%

2010年11月8日后,跌了38%。

2015年6月,很多人都有过经历过那个痛彻心扉时刻,2个月,跌了43%。

2018年1月后,跌了30%。

这些大的下跌就好像是天上掉下来锋利的刀子,真够吓人的。

如果你在最高点买了一个差股票,那几乎可以说是万劫不复了。

而数据显示,买入偏股基金,如果去看04年至今的平均收益,每次买在高点的人来说,也有几乎年化10%以上的回报。

浙商基金的查晓磊基金经理说:

只有正确的理财价值观,才能在恐慌的市场中坚持下去。

我来给你们带两个真实的钱的例子,让大家便于理解。

还记得2015年,股票市场5178点那个高点吗,如果踩在那个最高点,投了50万偏股基金,能坚持到今天的话,你觉得会有多少钱?

答案是,73.99万。

2018年全球金融市场的至暗时刻,百年一遇,从华尔街到港交所,从黄金到原油,90%以上资产都下跌。1月24日后,上证指数跌到3559,跌幅30.77%。

假设,如果还是最高点买入50万偏股基金,坚持到今天会有多少钱呢?

我想你们肯定想不到的数字,91万。

因为害怕金融危机带来的损失买银行理财的人,如果50万买的年息4%的银行理财,同样的时间,你的钱包里是58.15万,收益少了20-30万。

前边的2个例子就可以看到,影响你获得更好收益的,不是外在的大环境,而是心理的认知误区。

富达基金曾经对客户数据做过一个分析,想看看到底什么样的人长期收益高?结果发现是下面这三类:

一类是客户去世了,但是富达不知情。

第二类基金持有人打官司,导致账户长期被冻结。

第三类基金持有人忘了自己有账户,长期没登录。

这个案例真的太黑色幽默了,但是能让我们看到的是,在理财上坚持长期主义是多么重要。

只要人类社会还在创造价值,经济就不会停滞。

金融有周期,市场就是由无数个涨涨跌跌的上扬的曲线组成。

害怕失去才让我们真正失去。

害怕,在理财上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状态。

在我这么多年的从业经验中,还有另一种比较常见的心理现象,就是逐利。最典型表现就是,总想一把抄底,赚大钱。

世界上我们最熟悉的抄底大师巴菲特,作为基金经理,他拥有世界顶级的市场分析团队,即便如此,他也不是每次都能稳、准、狠的抓住那个底。

有些人说,罗元裳看你的基金交易图,好像好多次都买在低点上了。我真的可以负责任的告诉大家,我当时可不知道哪是最低点。

这只是在进行正常的买卖,基金下跌了,我在做加仓,回头看时正好撞上了那个底而已。

千万别拿幸运当实力,不要把偶然当必然。

而且,如果我们已经懂得了大长腿效应,掌握了曲线获益的道理,又何必二者取其难呢。

这时候一定有人会站出来说,如果能躲开金融危机带来的下跌,岂不是更好。

当然,我不是让大家不管不顾地去理财,只是想说别因为一味地害怕而错过机会。

那我们能不能靠知识和方法,减轻风险对我们收益的影响呢?

当然能,其实风险一直都在,只要我们知道如何应对就可以。

刚才我举了很多市场下跌的案例,当时波动都巨大,每次用户都会问还能不能投,我说能,收益只是一个时间问题,因为我相信未来资产的价格一定会更高。

汇添富基金公司的基金经理过蓓蓓说过:

站在时代发展角度,理解长期投资价值和生命力,那就会更好。

即使是在2018年最高点定投基金的人,虽然19年4月市场还没有涨回来,但我们用户已经赚了14%的收益。

我们去研究去回测,95%的用户在我们的辅导下,都有坚持定投,低位补仓和合理止盈。我们非常高兴的看到,投资者教育,行为辅导,真的发挥了作用。

刚才我讲的在理财上的这种过度的担心和害怕,行为金融学家把它称为禀赋效应和后悔厌恶情绪。

简单说,禀赋效应就是失去的痛苦大于收获的喜悦。亏1万块钱带给你的心理难受程度,可能会大于盈利1万块钱给你带来的喜悦。

如同在感情生活中,害怕分手带来的痛苦,就放弃恋爱带来的甜蜜,不去追求爱情。

在理财中,前面那个用户老公因担心危机,不让妻子理财的案例,就是禀赋效应的典型代表。

由此可以看出,即便懂了一些理论和方法,但仍然摆脱不了心理困扰。

这个问题就无解了吗?

当然不是。

解药就是概率学。

在任何时候,概率学都可以帮助我们找出方向。

运用在金融资产投资上,就是看某个理财产品、某种理财方法赢的概率大过输、涨的概率大过跌,就证明值得长期投资。

你看这两个数字:1.01和0.99,相差很小,但加入了时间这个维度,哪怕只有一点点概率优势,长期来看,也会形成赢者通吃的局面。

所以一个决策系统只要有概率优势,我们就要长期坚持不必太过于在意一次结果的好坏。

我们何必为短期的不确定性而放弃大概率的美好。

我创业6年,是从金融行业跳到了服务行业,是角色的改变,是授人以鱼,或者授人以渔的选择。

我发现,用户如果没有正确的心理,就不会有正确的理财行为,即使给了好产品,用户依然赚不到好收益。

今天演讲中提到的四个心理偏误,就是我在为用户服务中发现,最多、最典型的、阻碍大家挣钱的问题。

易得性偏误,让我们容易靠记忆做决策;

框架依赖,就是受到语言表达的影响,没有认真看,就做出不适合自己的选择。

大长腿效应告诉我们,解决问题需要寻找更优的方法。

禀赋效应,是因为害怕承担责任,会夸大损失带给我们痛苦。

今天讲的有些枯燥,不如大的经济形势分析那么精彩,似乎都是小事。但在我看来,对于个人理财,这些就是大事。

如果我们可以克服心理偏误,就一定能恰当地运用方法,取得好的理财收益也一定会是大概率的。

如果能听到这里的朋友,我要说你们真的很棒,因为你们已经具备了,理好财的第一个重要的心理素质——耐心。

我在17年的职业生涯中,耐心也是做好投资者教育的必备心理。

记得2018年底的一天早晨,我和往常一样,在庆丰包子铺吃馄饨。

按惯例,9:30打开手机看行情,又跌了2%,我的眼泪掉进了馄饨汤里~

那一年,市场已经跌了20%,用户很着急,都来问怎么办?所以那年我几乎每天都会处理同事解决不了的问题。

我需要吸收大量的负面情绪,给出冷静积极的解决办法。

虽然理性的我知道,只要用对理财方法,未来会很好,但我发现,反人性的投资者教育真的好难,我都有些后悔创业了,我为什么选择做金融。

还好有他,他用理财收益给老婆换一辆车,喜提奔驰后第一时间给我们送来巧克力。

还有她,J.yu:“以前不觉得自己这辈子能赚到500万,但是现在敢去想了,有朝一日会通过理财实现的。”

在我非常难的时候,还有她鼓励我们说:

“你们一定要坚持下去。因为在我沮丧的时候,幸亏有你们,不然就更没有希望了。“

还有他们,一对夫妻,夫妻俩一定要一人买一个服务,独立学习操作。

他们说:“有了我们团队的陪伴,面对波动,从容不惊,宽容接纳。这些变化,也被带入到了工作与家庭。”

还有她,当我们遇到误解,挺身而出维护我们。

洛克橙:“理财治愈焦虑真的不是一句空话。”

觉得自己懂得理财太晚了,生了宝宝后,常跟我说,希望宝宝比他更早学理财。

是的,就是因为无数个他,让我看到自己在做的事是多么有意义。

记得去年12月,在我们的深圳见面会上,回顾了5年来的数据,发现通过投教,我们7分钟理财98.7%的用户,挣得平均偏股基金10%的回报。

理财需要客观,理财就是理性发财。

理财是件挺大的小事。

对于我们来说,关乎你收益的,从来没有小事。

希望未来,我们都能不为钱发愁。

希望未来,理财能带给你带来更多幸福感。

希望未来,我能成为你身边懂理财的朋友。

我叫罗元裳,很好记,元旦的新衣裳。

今天是我第一次做这样的演讲,非常感谢朋友们在线观看,

在这里我还要特别感谢我们的用户。

以及我们300人的团队。

谢谢大家,我们未来见。


来源: 北国网 责任编辑:
免责声明:
  • 注明“来源:中国财经消费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财经消费报,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财经消费报";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7分钟理财罗元裳2022新年演讲《挺大的小事》全文——关乎你收益的,没有小事

导读:2021年12月28日,7分钟理财创始人兼CEO罗元裳的首场新年演讲——《理财,挺大的小事》如期举行。本次演讲联合新浪财经共同出品,并邀请了30位知名基金经理,通过线上形式,在新浪财经、

2021年12月28日,7分钟理财创始人兼CEO罗元裳的首场新年演讲——《理财,挺大的小事》如期举行。

企业微信截图_16418047573072.png

本次演讲联合新浪财经共同出品,并邀请了30位知名基金经理,通过线上形式,在新浪财经、新浪微博、微信视频号等多平台同步直播,获得超千万的曝光。

企业微信截图_16418047886056.png

作为7分钟理财的创始人兼CEO,罗元裳把她17年的行业经验,以及辅导用户理财方法的6年经历,过程中的发现和感悟,都浓缩到了那晚的演讲直播,比如:

目前提升理财收益的关键是哪4点?

假如2022行情没有那么好,我们应该如何应对?

等等。

如果你错过了当晚的直播,小编这里整理了演讲全文,分享给大家。

以下是罗元裳2022新年演讲《挺大的小事》演讲全文:

企业微信截图_1641804799541.png

大家好,我是罗元裳

之前都是著名经济学家讲宏观,

财经专家讲趋势,

基金公司讲机会。

但是在个人理财领域,这个和每个人利益都息息相关的话题,却很少有人认真讲过。

企业微信截图_16418048117965.png

今夜我不关心世界,只关心你。

我的演讲主题是《理财,挺大的小事》。

大和小本来就是哲学的问题,

到底多大才算大?“过去十年投资什么最好”够大吗?

到底多小才算小?2022年不能有固定收益产品了,够小吗?

未来会有金融危机吗?是大事。

但危机和个人理财收益的关系是小事。

正是这些无数个小,组成了我17年的分分秒秒~~~

企业微信截图_16418048242576.png

我说过:理财是世界最公平的权利。

因为它不需要学历、背景、财富、地位,只要你有10块钱就可以开始。

企业微信截图_16418048381936.png

你看像我们的用户大果,私营业主,月收入大概1.7万,理财收益31.2万。

企业微信截图_16418048484630.png

特特是一位航天工作者,月薪1.5万,已经获得13万收益。

连旭是一个公务员,他们全家都特别喜欢理财,月薪4000,理财收益已经11万。

开心是一位退休的高级工程师,退休工资4900块钱,她退休生活非常开心,因为理财收益已经获得29.1万回报。

这位白领叫大燕,月薪5000,理财收益4万块。

在我看来,理财面前没有男人和女人,更没有穷人和富人,只有理性的人和非理性的人。

有的人在工作中超级理性,但他在理财中却超级冲动。

中午点外卖想吃什么,是大肘子还是炸薯条,会想30分钟,但是在选基金的时候,只花3分钟就草草了了。

我看到很多人因为靠理财这个天使,变得越来越有钱,买车换房;

也看到了很多人因为不懂理财,被魔鬼吃掉全部家当。

在我眼中,理财一半是魔鬼,一半是天使。

我清晰得记得在我《7分钟理财》这本书里,我写的第一个故事,是在我职业生涯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一件事。

那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那一年,市场下跌非常多,有的产品甚至跌幅高达80%,有一天下午,有一位母亲带着孩子一定要找支行行长,她对我说:“你虽然不认识我,但现在我要把孩子交给你,我要去寻短见。”

后来我了解到孩子的爸爸因公牺牲了,这位母亲想用抚恤金给先天智障的孩子理财,希望给他未来更好的生活,但是她的理财竟亏了一半!

当她拿各种证明向我哭诉的时候,孩子十几岁天真的眼睛不知道发生了什么,看向我,我心里难受极了,我特别想帮助她们。

我去看银行录像,听录音,想看看到底是哪里出现了问题。

最后却发现银行流程没有任何问题。

我问这位母亲:“你为什么拿这么重要的钱去做高风险的投资?”

她说:“我看合同中好像写着一个24%的收益率,我以为是固定的,现在才知道可能会亏一半。”

我说:“你为什么不看风险提示呀?”

她说:“我以为那就是吓唬人的,就是个形式而已。”

确实,大部分的投资者在金融面前,是无助的。

我看过太多幸福和悲伤的案例。

我坚信幸福是可以复制的,不幸也是可以避免的。

我怎么做可以让大家离幸福更近一点。

曾经我以为大家是因为不懂,所以才会盲目踩坑,只要我教给大家正确方法就能解决所有问题。

但是当我创业6年来和我的团队在实操中,服务了上万用户后,我才悟到,不正确的方法,原来只是阻碍我们收益的“冰山一角”。

而在神秘的冰山之下,是你不容易看到但是更严重的问题,那就是错误的认知和心理偏误。

我们曾经听到的,未必是理财的真相。

就如同现在很多的财商教育,知识和方法良莠不齐。

今天我就想把我17年的经验和思考分享给每一个想靠自己努力而变得更有钱的人。

来!现在让我们一起去寻找答案!

一、易得性偏误

如果我问你,过去十年投资什么最好?

买房这几乎是所有人的共识。

网上热门帖子就说:假如你中了1000万,你会怎么花?

大家都异口同声表示买房!

就像我同事小孙跟我讲,她家里就吃到了买房的红利,她爸爸几年前买了很多套房子,所以家庭生活越过越好。

我们身边无数人都是因为持有了固定资产,这几年增值不少,有了财富积累。

但是买房真的是过去10年唯一最好的理财方式吗?

我们公司算法部的潘珂带领她的团队做了一个大数据统计。

深圳房价从2011年初到2020年末,这10年间到底涨了多少?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最新数据,我们看到它的房产收益率涨了200%,我们如果10年前买了一套500万的房子,现在增值了1000万,价值1500万了,好厉害的增长曲线。

中国的偏股型基金过去10年累计收益涨幅如何?答案是171%的收益率。

买基金竟然和买房一样挣钱吗?

其实还不止如此,如果在10年前,我们买了一个中上等的基金,就用排名在20%左右的基金举例去看它过去10年的累计回报,发现收益是246%,收益曲线比深圳的房价还厉害!假如那个时候500万买的是基金,现在就值1730万了。

这个事实相信大多数人不知道。因为真实淹没在你容易得到的信息里了。

在理财上,大家也特别容易犯这样的错误,判断一件事情,往往依靠头脑中讲一个的记忆信息做决策。

这就是行为金融学经典理论——易得性偏误,是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提出的。

他发现我们生活中大量得到的信息会影响我们做出正确的判断。因为这些信息并不是完全准确,有时有用,有时可能会导致你判断失误。

我们一定不要在记忆中搁浅真相。

你看电影、电视都在渲染谁炒股失败了跳楼了;谁理财赔了30万,倾家荡产了。

在我们的亲朋好友中也一定有理财失败的人,他们口中说的都是:理财风险很大,那是个赌博,你不小心就会当韭菜被人割掉,你不理财,财也不会离开你。

就像一个用户跟我讲,他通过科学理财获得了一些回报,好心分享给同事,但是却换来的是讽刺和很多负面的信息。他不想争辩了,自己安静理财,过段时间同事问他你收益怎么样了?他怕解释起来麻烦,就说没挣多少,其实他已经挣了十几万了。

在日常生活中是不是也这样?其实当我们遇到客观的新信息的时候,只要和我们记忆中的不一样,我们就不愿意接受它。这就是易得性偏误在作怪。

现在不是探讨买房好,还是买基金好,而是探讨我们为何离真相很远。

我给你们看一件事情,你们觉得有没有道理?假如你今天买了房,你一个月会卖吗,一定不会的,因为买卖房子手续费太高了,而且交易时间又长,我们认为未来房子还会涨,一般会持有个三五年以上才会考虑卖出,所以我们去形容房产投资的时候,一般用的都是长期收益,但是买基金的手续费和买房相比那就低太多了。

我们动动手点点屏幕就可以完成基金操作,几乎很少有人持有一个金融产品能长达5年以上,所以我们去形容金融产品收益的时候,往往前面加的都是“短期收益”。

你看比较周期的不同,基金就这样被时间打败了。

再看一个事儿,我们买房会拿家里的钱一次性的投入,几年后我们会跟朋友说我买那套房升值了几十万几百万了;

但如果买金融产品,我们一般会拿家里总资产的10%~20%去投资,就算它的涨势比房产还凶猛,我们跟别人聊起来的时候无非也就是涨了几万、十几万。

买房的大投入和买基金的小投入对比,基金这一次又被数量差打败了。

分析行为金融学不是为了证明买房不好,买房挺好的,而是为了打破我们习以为常的认知,扩充视野,帮助我们跨过挡在收益面前的第一道门槛——易得性偏误。

我是80后,2005年大学毕业,在那个时候买了一套小房子,然后这个小房子变成了中房子,到现在变成了大房子,我很幸运享受到了红利。

可今天的房价对90后、00后来说确实是很大的挑战。不过面对挑战,我们可以曲线解决,幸福不是只有买房一条路。

我曾经拍过一个视频,想告诉大家客观金融数据,有人diss我说:“巴菲特2020年收益2.4%,你能比巴菲特还厉害吗?”

我给你看一个数据:

美国2005年到2020年偏股型基金的长期来看每年的回报是多少?算下来之后是每年9.54%的收益率。同样的16年,中国的偏股型基金的平均收益是多少?16.66%,平均回报比美国的基金高一倍。

不是我比巴菲特厉害,而是中国基金收益厉害。

在中国做理财真的很幸福,这得益于中国经济的发展速度,未来10年,我们一起努力还是会领先全球。

你看,在很多人的眼里只有巴菲特的故事,这就是因为易得性偏误在作怪。

现在让我们放下偏误,来看一个热门问题的答案,未来除了房产还能投资点什么?

当任何一个人问我这个问题的时候,我都会把常见的理财写下来,比如说国债、可转债、银行理财、黄金、基金、房产,再把他们过去5年的收益和风险都列下来,只要我们能客观分析,每个人都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资产配置方式。

富国基金的王乐乐基金经理就跟我说过:

财富增值是投资者追求的目标,知识就是加速器。

具体方法不是重点,因为有更重要的大家还记得这个冰山图吗?要让冰山融化,我们就要把心里的偏误放下来打开认知,理财方法,我们自然就可以掌握到。

二、框架依赖

我再给你们讲第二个故事,这是2018年1月份大家还记得发生了什么吗?在1月底的时候,市场在10天内出现了8次下跌,而且跌幅还蛮大的。

有一个懂一些理财知识的用户,他觉得机会出现了,准备定投基金,他在操作的时候被一种叫智慧定投的方式所吸引。

上面的宣传语写的是黑科技一键帮,它做到低位多投高位少投,而且看历史收益率要比普通的定投高很多,这种省心的做法非常符合他的预期。

而且他当时还颇有眼光的选择了白酒基金果断定投。

市场的下跌并没有停止,全年的跌幅有30%,但是他一点都不害怕,因为他觉得有智慧定投可以帮他越跌买越多,等未来市场要是反弹起来一定就能大赚一笔。

如他所愿市场反弹很快,2019年大涨,朋友们开始晒收益,他也想炫耀一下之前的英明决策,打开手机看到收益率这一栏88%就是他想要的,但是当他看到收益的时候,怎么只有3977元,难道是少了一个0吗?

他后来找到我们,想让我们帮他分析一下为什么会这样?其实智慧定投写得非常清楚,他当时是做的每周扣款一次,每次扣款500元,他的投资大约不到两年,一年是52周,所以他一共是99次的定投扣款窗口,虽然他的账户有充足的资金,但是智慧定投只帮他成功扣款了9次。

因为规则是只有在白酒基金的估值水平跌到一定程度的低位才会扣款,如果处在中高位就不扣款,所以系统只扣款了9次,一共4500块,这几次确实都买在了低点上,所以收益率非常高,有88%,但是自己赚到的钱绝对收益只有3977元。

他跟我们聊这件事情的时候,最郁闷的就在于如果他是做的普通定投,收益要高好多,本来以为自己这次忍受了下跌的痛苦,迎来了一波先跌再涨的反弹行情,能大赚一笔,最后却发现是自己自作多情,白忙活了一场。

我们用普通定投帮他做了一个测算,同样的扣款时间、扣款金额、扣款方式,唯独不同的是无论上涨还是下跌都正常买入。当然这样做成本是不一样的,所以普通定投的收益率并没有智慧定投高,只有35.94%,你猜用户赚了多少钱?

17790元,远远高于3977元的收益。因为扣款次数多,投资的钱多了。

为什么我们这位用户朋友明明懂理财知识,可他的选择却和他想要的不一样呢?

他说就是因为当时看到这个宣传语,太好听了。

白酒基金,测算过去3年,智慧定投比普通定投收益高206%,数据是真实的。

只不过如果我把宣传语背后的数据全部给你展开,看看你会做出怎样的选择。

我们还是看白酒基金设置双周扣款一次,每次买1000块,去看过去三年智慧定投和普通定投的收益情况,按照智慧定投的低估值定投法,过往三年,白酒基金的估值仍然处在中高位置,不太符合扣款条件,所以仅会有一次扣款成功买了1000块,有289%的收益率产生收益2890元。

对比一下普通定投,过去三年每双周无论上涨和下跌都买1000块,这样一共买了79次,79000块,产生了81.78%的收益率,自己获得的收益有64602元。

你看确实智慧定投比普通定投的收益率要高200%多,平台展示的数据是正确的。

但是如果我们眼中只看到了收益率,我想谁都会心动,要是不选择智慧定投,那感觉都是错过了一个亿。

但当我给你展示了全面背后的全貌后,你发现普通定投的收益却高6万块钱,你看到的可能只是别人想让你看到的。

这里我并不是想说智慧定投不好,它有适合的人群,比如适合风险承受能力比较低的人,其实任何投资工具都有适合的人、适合的场景,重要的是我们如何做出适合自己的选择。

申万基金的龚丽丽基金经理跟我说过:

投资最基本的是对自己需求的认知,只有这个认知非常深刻之后,再去选择合适自己的工具和产品,才能获得更好的回报。

刚才我讲的这个故事,就是另外一个最影响收益的认知偏差,著名的框架依赖效应,同一件事,因为受表达不同,或者视觉感知的影响,而导致做出不适合自己的决策。

有的用户就会在看某种产品或者理财方式的介绍时候,看大概,只了解框架,只听一听别人怎么说,根本就没去看细节,就草率做判断。

就像富荣基金的郎骋成基金经理说:

人永远不可能赚到认知以外的钱,

靠幸运赚来的钱也会靠实力亏回去。

大家很容易陷入到追逐热点的漩涡中,

经常是一顿操作猛如虎,回头一看白辛苦。

所以我们不能光听别人怎么说,一定要自己认真思考。

现在让我们来看两张桌子,看一看他们的长宽比是如何的,是不是A的这张桌子大约长宽比是5:1,B的这张桌子似乎更方一点?

其实我们的眼睛具有欺骗性,这两张桌子的长宽比是一模一样的,如果你不信就拿出尺子量一量,

我们要用理性去认识问题,而不要用感性去解读问题,防止我们被框架依赖影响的最好方式就是能量就量,能测就测,理财根本就没有捷径可走。

现在让我们放下框架依赖的影响,去寻找一个热门问题的答案。

2022年银行理财不能再有固定收益的产品了,新规让固收成为历史,银行理财必须变成净值型,净值型就是收益必须随市场的波动而波动,不能再有固定不变的收益产品了,大家就很焦虑,以后该买什么,其实固收是可以被替代的。

低风险理财产品除了固收,其实还有很多其他选择。

有的甚至长期收益还要更高一点,但是我们并没有做出那样的选择,是为什么?因为我们容易被感性所左右,被道听途说的高风险影响了我们对真实风险的认识。

我们做理财就一定要预防被这些信息给框了。

鹏扬基金的王华基金经理跟我说:

如果你不重视理财,付出的代价,可能会远远超出你的想象。

克服框架依赖,理性分析、客观对比,就可以在理财上做出更明智的选择。

尼古拉斯——周金涛说过,人生60年黄金期,每个人至少有3次机会,让你变成中产。

但很多人会错过机会,问题就出在框架依赖上。

三、大长腿效应

我现在给你讲第三个特别有意思的故事,我们有一个用户叫赖皮马,投资理财已经有10年经验了,按说收益应该是不错的。

他的账户曾经拥有超过100只基金,但是这些年收益一直不理想,没赚什么大钱,他找到我们,想让我们帮他解决一些问题,我问他你干嘛买这么多基金?

他解释说他之前就把自己的基金跟别人的基金比,只要收益不如别人涨的多,或者短期比别人亏的多一点的时候,他就特别的着急动摇,就也想把别人那一只也收入囊中。

另外,银行客户经理也总和他说,又出了一支爆款基金,他怕错过,也买了进来。

所以他陆陆续续买了惊人的超100支基金,当时他不以为然,因为他参加过一次基金公司组织的线下活动,听说还有人买300只基金。

几年下来,他发现自己就是在追各种短期涨的好的基金,买的太多了,还调侃自己买了一个大盘,但可惜就是收益不好。

我和他讲要做个演讲,把他的故事分享出来,他说好,可以把他当做反面典型案例告诉大家,不要在理财上像他一样做海王。

他反思的时候跟我讲,在认知上以前十年犯了最大的三个错误,一是以为自己的收益只能靠基金的上涨获得;二是只看过去一年收益的排名买基金;三是之前把理财方法想的太简单了,只会定投。

赖皮马是非常典型的一类用户,他具备了理财上的基本常识,K线图,最大回撤,夏普比率,对他来说如数家珍,但他并不具备对理财的理性认知,更没有体系,无法在实际操作中灵活运用这些常识,也不可能有更高的收益。

但后来,和我们学习后,当他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后,从三方面进行了调整,一是减掉类似基金,同类里面找好的;二是通过单笔,定投,调节买入速度,优化买入方法;三是除了把不好的产品做止损外,更学会了,收益好的卖出止盈。

他最近跟我分享,他已经在思考是不是买跌的多的,也许未来自己收益更高。和之前的思维方式,有了180度大转弯。从关注产品收益,到更专注自己的收益。

经过辅导,海王上岸了,他已经盈利了50万。

上投摩根的基金经理倪权生跟我说:

投资行为本身没有对错,投资行为的结果却有好坏之分。成功的投资往往是逆人性的,倪权生做了三个总结,三个减分项分别是频繁买卖、跟风追涨、过早止盈止损,也有三个加分项分别是定投、长期持有以及更长的投资年限和经验。

似乎收益不好,表面看起来是方法错误,其实行为金融学家早就研究过,是心理作用导致的行为偏差。

现在我说下面三种情况,看看是否也在你身上发生过。

典型的,比如处置效应,当你面对亏钱和赚钱的产品,你会倾向卖出哪个?金融学家研究显示,大部分人会卖赚钱的、收益好的那一个,留亏钱差的那个,大家想想,如果长期这么做,最后,你手里只会剩下一把烂牌。

第二个行为偏差是过度交易,1998年金融学家奥迪恩就研究78000个账户,发现过度频繁交易,只会让投资者收益更低。我就拿跳槽举个例子,跳槽是为了获得更好的待遇,但是频繁跳槽,从长期工资待遇看,大概率要比专一在一家公司干更长时间来说,实际收入更低。

第三个可能大家听说过叫羊群效应,指的就是我们的理财行为特别容易受到周围人的影响,跟风投资。比如一个基金最近涨的特别好,大家都想去追它,其实这个时候特别容易买在短期的高点上。

这张图就看得非常明显,在顶上买了1万多亿,但跌下来后,赎回了一半,不管是追涨还是杀跌,都是羊群效应在作怪。

发现没,这3种导致你收益不好的行为,都具有一个共同特征。

我们都是为追求更高收益,而做出的本能选择,没有深入思考,去发现其他更有效、更优的方法。

我给导致这类行为的心理现象,起了个名字,叫大长腿效应。

大家觉得这个名字听起来有点奇怪,其实灵感来自我在上瑜伽课的时候,有一门课叫做大长腿课。

这个课是为了满足女孩们的心愿,让自己的腿显得长,但方法不是靠整形手术中的敲断小腿,重新接骨,而是教你提臀,让胯部线条上移,通过这样的方法,让腿看起来变长。

大长腿效应告诉我们:解决问题不能只凭第一反应,直线思维,只要通过分析,你一定可以找到更优的绕过困难的曲线解决方法。

现在看看大长腿效应在真实理财中是怎么体现的。

在很多人认知里,就常常听到过这句话,如果买的基金产品都没有涨到10%,你怎么可能有10%的收益。

看这么一条有价值的曲线,基金点对点没有涨,而且亏了5%,但是用了一些理财方法买这个基金的用户,有了13.76%的回报。

方法就是定投和低位补仓,通过摊低成本来获得收益。

看,大家最本能的反应是,自己的收益只能靠产品上涨获得,其实通过拉低成本也同样可获得不错的收益,这就是大长腿效应最好的体现。

我们再来看第二个例子,其实我们日常理财中会经常遇到这种情况,在选产品的时候,一部分产品已经短期涨的很多,大家担心买高点,但剩下的产品短期表现又不好,甚至还是下跌的。

其实只要认真分析就能找到机会,让我们来看看真实的案例。

蓝色和橘黄色代表两个基金产品,蓝色的产品买了之后就下跌,橘黄色的产品是逐步上涨的,你看它们其实点对点大约都涨了20%多,两个产品的收益几乎很相近,但是通过定投收益却不同,定投先跌后涨的蓝色产品,要比定投持续上涨的橘黄色产品的收益率要高20%。

只要明白大长腿效应,任何时期都能找到机会。

我们有时总觉得自己的基金不能立刻上涨,就是废柴产品,似乎谁涨得快谁的账户收益就高,但事实并非如此。

懂了大长腿效应,就能帮助我们理解,过去10年,为什么基金赚钱,但很多基民却没赚到。

创业6年来,一直在解决,怎么让用户获得好收益这件事。

看看这张图是2010年到2012年产品走势图,市场持续下跌,用任何方法都很难赚钱。

但是如果能克服羊群效应,坚持对的方法,走过这3年,你就能看到,后来高高拉起的收益曲线。

如果用数据来描述这条曲线,这5年,获得了平均年化15%的回报,这个收益非常好的了,资产已经翻一倍了。

但实际中,有90%的基民并没赚到那么好的收益,因为,在每一个阶段性的弧线中,很多人都无法忍受下跌对自己心理的冲击、无法克服羊群效应的从众心理,宁愿选择亏着出局。

更可惜的是,有不少人已经忍到回本了,因为没有理性的分析,科学的方法,不敢期待更高的收益,害怕又亏回去。

但是当你拉长时间去看,从2004年到2021年的产品走势图,它是有规律的,这一个一个弧线,就是一个个完美的微笑曲线。所以,一回本就卖出,真的是完美的错过接下来的上涨。

我和我的团队结合中国市场,统计从2001年到2020年真实的市场涨跌情况,分析研究后,选出了47种非常有效的方法,得出一个结论:

只要方法对,再加上正确的心理认知,每个人都有机会赚到平均年化10%的回报。

泰达宏利基金公司的刘欣基金经理跟我说:

理财是通过投入合理的金额,承担合理的的波动,持有合理的时间,获取合理的收益,而不是扰乱我们的生活。

所以我们就更要克服心理的偏误,改变认知、学会方法、克服心理偏误,你就可以学会在曲线上跳舞,获得好的收益。

点与点最美的不是直线,而是有价值的曲线。

四、关于2022

很多人非常关心2022年会怎么样?

近几年,很多经济学家,或者意见领袖,每到年末都对下一年进行预测,我们经常听到:资本寒冬,明年有可能出现一定的危机。

我们有一个女用户,她理财1年,学习了一些原理,赚到了一些收益,想把更多钱拿来做理财基金。但他老公说:“那些钱,还不如放宝宝里,这样既能每天看到收益还稳定,理财能赚多少钱啊,万一亏了呢?而且我经常听别人说,好像金融危机要来了,咱们把那些理财都赎回来。”

我想关于明年的经济走势,是每一个理财者当下最关心的问题。

2022可能有点~~~我想了很久,感觉很难能用一个词准确的描述。所以我就想到了——猫,因为它既可爱,又高冷,还神秘。

我今天不想分析或预测,我只想跟大家分享一些数据,金融风险对我们个人理财到底有什么影响。

我调研了100个人,大部分都会不假思索说“经济不好,市场可能是下跌的,理财产品也会亏很多,个人理财收益可能不太好”。这是大多数人的本能反应。

要认清危机和个人收益的关系,我们先看这四个关键词:经济增速、市场涨跌、理财产品盈亏、个人收益。

首先,经济不好,市场就一定不好吗?

为了方便大家理解,我用定量的方法展示一些客观数据。

我用大家最熟悉的GDP来说吧,如果上一年的GDP增长率是6%。如果下一年度增长率下降到3%,大家都觉得是非常糟糕的一件事情,以为是经济倒推,其实只是发展速度慢了一点而已,但还是向前在发展的。就好比跑步来打个比方,无论配速是6,还是配速3,毫无疑问,它始终在前进。

也就是说,不管GDP增长百分之几,经济都是在发展的。只不过增长的速度,有快,有慢。一个100万亿经济体量的国家和50万亿的国家相比,体量越大的GDP增长率越难。

我们来看一个美国的百年GDP数据,它也是从一个小的经济体变成了如今的庞然大物,GDP的增速从之前的10%、20%下降到最近这几年平稳在2~3%之间,甚至有些年份还出现了下跌,就是经济倒退往回跑了。

那市场表现如何呢?我们就用美国标准普尔500指数来代表。

在1982年和2009年,美国GDP出现了负值,分别是-1.8%和-2.6%,但这两年市场都是上涨的,标准普尔500指数分别上涨了14.76%和23.45%。

离我们最近的2020年,美国的GDP,又一次出现了负增长-3.4%,是近几年数据最差的。但是当年标准普尔500指数的收益率是16.26%。

那中国的情况如何呢?

2020年,当时外媒说“中国全年GDP增速只有2.3%,创40年最低。”

2019年度GDP增速还是6%,2020年降到了2.3%,大家都说经济太差了。

但是,你们知道吗?2020年股票市场上涨了13.87%,当年偏股型基金的平均收益上涨55.91%。

即使2020年中国全年GDP增长2.3%,但是它仍然是全球唯一一个经济正增长的大型经济体,所以全球的钱都愿意到中国来投资,我们市场涨幅不错。

这些数据告诉我们什么?并不是说经济增速变慢就代表的市场一定不涨,未来不能理财。

经济好坏和市场涨跌,不是等号关系。

下面我们来看四个关键词中的第二组,市场涨跌和产品盈亏的关系。

很多人都说市场不好,产品怎么能赚得了钱呢?即便是有机会赚到,普通人也不具备那样的专业能力。

这是绝对正确的吗?

2004年以来的17年中,中国的股票市场,就用大家比较熟悉的上证指数,也就是大家常说的大盘来代表,有8年是下跌的,那理财产品中和股市最密切的偏股基金也下跌吗?

实际情况是,8年中有4年偏股基金竟然逆势上涨,意不意外?

为什么会出现理财产品比市场好的现象呢?

因为,金融产品经理的工作就是帮大家挑更好的资产来做投资,这是他们的本职,所以在他们管理下的偏股基金,大部分年份都是要比市场跑得好的,不是跌的少一点,就是涨的多一点。

这17年来,代表市场的上证指数,涨了多少呢?

其实涨得不太多,这十七年平均下来每年涨了5%

那偏股型基金的平均收益是多少呢?

平均每年15.62%。

换句话说,这十七年来市场指数涨了一倍,而金融产品收益涨了十倍。

所以,市场涨跌与产品盈亏也不是等号关系。

好,那我们再来看 最后一组关系,大家最关心的理财产品盈亏与个人收益的关系。

刚刚在讲大长腿效应时,已经说过,个人收益不完全等于产品盈亏,理财产品赚了你会赚钱,但并不是说,产品没赚,你一定赚不到。只要掌握方法,克服我们前面说到的心理影响,你大概率仍然可以赚到钱。

可见,在四个关键字之间,它们之间都不是必然的因果关系。

但是为什么很多理财的人感觉却相反,觉得自己亏多赚少。

原因很简单,大部分人都容易追涨,容易买到短期高点,这样的话我们就必须不得不忍受更长时间的亏损才能获得收益。

最近,很多人都问我:“明年有没有金融危机,如果有,该怎么理财?”

到目前为止,金融危机会跌多少,在全世界没有统一的定义。如果我们按照大部分人的普遍共识,只要市场下跌超过30%是算金融危机,那让我们来看看,买在最高点的人后来都怎么样了?

你们看到了这张图是从2000年以来,市场每一次下跌30%,我们都做了标记:

2001年,跌41%。

2004年,跌了43%

2007年10月,大家都知道的全球金融风暴,到2008年11月,跌72%

2009年8月后,跌了31%

2010年11月8日后,跌了38%。

2015年6月,很多人都有过经历过那个痛彻心扉时刻,2个月,跌了43%。

2018年1月后,跌了30%。

这些大的下跌就好像是天上掉下来锋利的刀子,真够吓人的。

如果你在最高点买了一个差股票,那几乎可以说是万劫不复了。

而数据显示,买入偏股基金,如果去看04年至今的平均收益,每次买在高点的人来说,也有几乎年化10%以上的回报。

浙商基金的查晓磊基金经理说:

只有正确的理财价值观,才能在恐慌的市场中坚持下去。

我来给你们带两个真实的钱的例子,让大家便于理解。

还记得2015年,股票市场5178点那个高点吗,如果踩在那个最高点,投了50万偏股基金,能坚持到今天的话,你觉得会有多少钱?

答案是,73.99万。

2018年全球金融市场的至暗时刻,百年一遇,从华尔街到港交所,从黄金到原油,90%以上资产都下跌。1月24日后,上证指数跌到3559,跌幅30.77%。

假设,如果还是最高点买入50万偏股基金,坚持到今天会有多少钱呢?

我想你们肯定想不到的数字,91万。

因为害怕金融危机带来的损失买银行理财的人,如果50万买的年息4%的银行理财,同样的时间,你的钱包里是58.15万,收益少了20-30万。

前边的2个例子就可以看到,影响你获得更好收益的,不是外在的大环境,而是心理的认知误区。

富达基金曾经对客户数据做过一个分析,想看看到底什么样的人长期收益高?结果发现是下面这三类:

一类是客户去世了,但是富达不知情。

第二类基金持有人打官司,导致账户长期被冻结。

第三类基金持有人忘了自己有账户,长期没登录。

这个案例真的太黑色幽默了,但是能让我们看到的是,在理财上坚持长期主义是多么重要。

只要人类社会还在创造价值,经济就不会停滞。

金融有周期,市场就是由无数个涨涨跌跌的上扬的曲线组成。

害怕失去才让我们真正失去。

害怕,在理财上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状态。

在我这么多年的从业经验中,还有另一种比较常见的心理现象,就是逐利。最典型表现就是,总想一把抄底,赚大钱。

世界上我们最熟悉的抄底大师巴菲特,作为基金经理,他拥有世界顶级的市场分析团队,即便如此,他也不是每次都能稳、准、狠的抓住那个底。

有些人说,罗元裳看你的基金交易图,好像好多次都买在低点上了。我真的可以负责任的告诉大家,我当时可不知道哪是最低点。

这只是在进行正常的买卖,基金下跌了,我在做加仓,回头看时正好撞上了那个底而已。

千万别拿幸运当实力,不要把偶然当必然。

而且,如果我们已经懂得了大长腿效应,掌握了曲线获益的道理,又何必二者取其难呢。

这时候一定有人会站出来说,如果能躲开金融危机带来的下跌,岂不是更好。

当然,我不是让大家不管不顾地去理财,只是想说别因为一味地害怕而错过机会。

那我们能不能靠知识和方法,减轻风险对我们收益的影响呢?

当然能,其实风险一直都在,只要我们知道如何应对就可以。

刚才我举了很多市场下跌的案例,当时波动都巨大,每次用户都会问还能不能投,我说能,收益只是一个时间问题,因为我相信未来资产的价格一定会更高。

汇添富基金公司的基金经理过蓓蓓说过:

站在时代发展角度,理解长期投资价值和生命力,那就会更好。

即使是在2018年最高点定投基金的人,虽然19年4月市场还没有涨回来,但我们用户已经赚了14%的收益。

我们去研究去回测,95%的用户在我们的辅导下,都有坚持定投,低位补仓和合理止盈。我们非常高兴的看到,投资者教育,行为辅导,真的发挥了作用。

刚才我讲的在理财上的这种过度的担心和害怕,行为金融学家把它称为禀赋效应和后悔厌恶情绪。

简单说,禀赋效应就是失去的痛苦大于收获的喜悦。亏1万块钱带给你的心理难受程度,可能会大于盈利1万块钱给你带来的喜悦。

如同在感情生活中,害怕分手带来的痛苦,就放弃恋爱带来的甜蜜,不去追求爱情。

在理财中,前面那个用户老公因担心危机,不让妻子理财的案例,就是禀赋效应的典型代表。

由此可以看出,即便懂了一些理论和方法,但仍然摆脱不了心理困扰。

这个问题就无解了吗?

当然不是。

解药就是概率学。

在任何时候,概率学都可以帮助我们找出方向。

运用在金融资产投资上,就是看某个理财产品、某种理财方法赢的概率大过输、涨的概率大过跌,就证明值得长期投资。

你看这两个数字:1.01和0.99,相差很小,但加入了时间这个维度,哪怕只有一点点概率优势,长期来看,也会形成赢者通吃的局面。

所以一个决策系统只要有概率优势,我们就要长期坚持不必太过于在意一次结果的好坏。

我们何必为短期的不确定性而放弃大概率的美好。

我创业6年,是从金融行业跳到了服务行业,是角色的改变,是授人以鱼,或者授人以渔的选择。

我发现,用户如果没有正确的心理,就不会有正确的理财行为,即使给了好产品,用户依然赚不到好收益。

今天演讲中提到的四个心理偏误,就是我在为用户服务中发现,最多、最典型的、阻碍大家挣钱的问题。

易得性偏误,让我们容易靠记忆做决策;

框架依赖,就是受到语言表达的影响,没有认真看,就做出不适合自己的选择。

大长腿效应告诉我们,解决问题需要寻找更优的方法。

禀赋效应,是因为害怕承担责任,会夸大损失带给我们痛苦。

今天讲的有些枯燥,不如大的经济形势分析那么精彩,似乎都是小事。但在我看来,对于个人理财,这些就是大事。

如果我们可以克服心理偏误,就一定能恰当地运用方法,取得好的理财收益也一定会是大概率的。

如果能听到这里的朋友,我要说你们真的很棒,因为你们已经具备了,理好财的第一个重要的心理素质——耐心。

我在17年的职业生涯中,耐心也是做好投资者教育的必备心理。

记得2018年底的一天早晨,我和往常一样,在庆丰包子铺吃馄饨。

按惯例,9:30打开手机看行情,又跌了2%,我的眼泪掉进了馄饨汤里~

那一年,市场已经跌了20%,用户很着急,都来问怎么办?所以那年我几乎每天都会处理同事解决不了的问题。

我需要吸收大量的负面情绪,给出冷静积极的解决办法。

虽然理性的我知道,只要用对理财方法,未来会很好,但我发现,反人性的投资者教育真的好难,我都有些后悔创业了,我为什么选择做金融。

还好有他,他用理财收益给老婆换一辆车,喜提奔驰后第一时间给我们送来巧克力。

还有她,J.yu:“以前不觉得自己这辈子能赚到500万,但是现在敢去想了,有朝一日会通过理财实现的。”

在我非常难的时候,还有她鼓励我们说:

“你们一定要坚持下去。因为在我沮丧的时候,幸亏有你们,不然就更没有希望了。“

还有他们,一对夫妻,夫妻俩一定要一人买一个服务,独立学习操作。

他们说:“有了我们团队的陪伴,面对波动,从容不惊,宽容接纳。这些变化,也被带入到了工作与家庭。”

还有她,当我们遇到误解,挺身而出维护我们。

洛克橙:“理财治愈焦虑真的不是一句空话。”

觉得自己懂得理财太晚了,生了宝宝后,常跟我说,希望宝宝比他更早学理财。

是的,就是因为无数个他,让我看到自己在做的事是多么有意义。

记得去年12月,在我们的深圳见面会上,回顾了5年来的数据,发现通过投教,我们7分钟理财98.7%的用户,挣得平均偏股基金10%的回报。

理财需要客观,理财就是理性发财。

理财是件挺大的小事。

对于我们来说,关乎你收益的,从来没有小事。

希望未来,我们都能不为钱发愁。

希望未来,理财能带给你带来更多幸福感。

希望未来,我能成为你身边懂理财的朋友。

我叫罗元裳,很好记,元旦的新衣裳。

今天是我第一次做这样的演讲,非常感谢朋友们在线观看,

在这里我还要特别感谢我们的用户。

以及我们300人的团队。

谢谢大家,我们未来见。


标签: [责任编辑]:
免责声明:
  • 注明“来源:中国财经消费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财经消费报,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财经消费报";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